【转载】创新校企合作“二元制”模式 跨越发展显“东海”速度
晨报记者带您探究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校三年飞速发展背后的故事
晨报记者 蓝慧 董春辉
通讯员 崔筱力
三年前,厦门知名企业——泉舜集团接办东海职业技术学院,组建新的领导班子,克服重重困难,团结一致,奋力拼搏,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建设成为受厦门市民喜爱的高职院校。三年来,学校软硬件建设如火如荼,教学水平逐年提升,学生素质不断提高,毕业班的学生企业抢着要,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喜人,发生的众多变化令同行艳羡,他们纷纷前来探寻原因,学习经验。未来,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将秉持东海精神,以学生为中心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用心办学,深入推进二元制培养模式,扎实提升教学水平,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,办家长满意,社会欢迎,市民喜欢的高职院校,为祖国打造大国工匠。
从学生技能比赛落后于人,到过五关斩六将,一跃成为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;从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不断尝试,到荣登福建省“二元制”改革试点院校,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用三年的时间向社会展示了惊人的“东海速度”,诠释了高职院校创新升级的华丽蜕变。
近日,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再创辉煌,在刚刚结束的福建省高职职业技能大赛中,获得企业沙盘模拟大赛一等奖,电子商务大赛则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名列该项目第一名,该校蔡丽旋同学则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个人一等奖。同时,在2016年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大赛中,荣获团体一等奖。而类似的荣誉,在今年已累计夺得30项,成为2016年最受厦门市民喜爱的高职院校。一所高职院校,为何能在三年的时间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?有何成功的经验?为此,本报记者进行了探究。
领导班子聚人心
三年前,泉舜集团接手东海学院,新的领导班子为这所校园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血液,凭借着几十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,深谙教学规律的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校园迈向了发展的快速轨道。
校园的发展与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倾力付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担任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的王老师告诉记者,自她入校13年以来,要属这一届的领导班子最为团结。为便于工作,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大多租住在学校附近,以校为家,倾心奉献。“莫兰蒂台风袭击厦门,学校一片狼藉,学校领导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学校,指挥抗台。”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洪女士说道。
校领导一心为学校,凡事坐镇一线,以身作则,鼓舞了中层干部和基层教职工的士气。校园内教职工满怀激情,投入工作,良好的校风、学风逐渐形成,工作氛围日益融洽,一派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。
校园建设大提速
“简化流程,加快审批” 是泉舜集团接管后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措施。通过减少中间环节,加快审批程序,加快划拨办学经费,缩短硬件的建设周期,在短时间内,校园建立起了面向全校学生的VBSE(模拟商业社会进校园)实训中心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、用友新道-东海创新创业学院、电商实训中心、物流、汽车、土木建筑等多个实训基地。先后创建的近30个实训基地,为学生的实践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在硬件建设方面,学校依托集团房地产开发优势,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学生活动中心、校综合楼、宿舍楼、食堂、实训基地等在内的设施,将在明年9月前陆续竣工。其中,学生活动中心作为钢结构建筑,将在两个月内落成。“这是前所未有的东海速度。”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大二教师说。
据了解,3年来,学校在软件建设上也下了“硬功夫”,在智慧校园建设上获得新突破,移动掌上办公系统、教学系统相继投入建设,无线免费WIFY校园全覆盖、超星移动图书馆全样普及使用,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插上腾飞的翅膀。
“在人才培养方面,通过内培外引,学校形成专业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课程负责人、一线教职工等组成的多层次人才队伍,一改以往单纯教学的模式,组织开展教材编写,实施质量工程,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。”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老师说。同时,学校重视职称评定,由多年一评改为一年一评,促使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。此外,学校为教职工提供更多“粮饷”,使教师队伍更加团结、稳定。
创校企合作新模式
新的领导班子组建起来后,从校党委书记、校长,到一线基层教师,凝心聚力,团结拼搏。紧跟市场需求的东海学生也赢得了同行和社会企业由衷的感叹:“你们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3年来,学校招生规模翻了两倍,由2013年的1700多人到了如今的3500多人。这两个数字的背后,折射出的是家长和企业对学校的高度认可。一方面,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学校,让学校培养他成长成材;另一方面,毕业生的技能水平高,企业招之能用,一用就灵,广受好评。
在专业设置方面,学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,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状况,紧跟市场需求,走专业集群道路,形成包括汽车维修、土建、信息工程在内的工科集群专业,以及以酒店服务、空乘、物流在内的服务类专业。其中,酒店专业已成为省级示范专业、市重点建设专业。
据该校副校长杨女士介绍,学校采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,与企业进行合作,使学生既在学校学,也在企业学;既学书本知识,也学社会知识;既学理论,也进行实践,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。
“学校提供场地,企业提供资金、设备,共建实训基地,使学校、企业、学生三方实现共赢。学校建设获得企业的资金和设备支持,办学压力减轻;企业将人员送到学校,学习理论,提升学历;再者,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训,缩短了成才的时间,成为最大的受益者。”杨副校长说。
母校助我走上成功创业道路
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,老师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,也把孩子视作朋友,平等对待,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插上翅膀。这一点,已经走出校门的学生刘佳明深有体会。
通过学校校企合作的平台,早已适应社会的刘佳明毕业后不久,便创造了一个月内百万的销售纪录,不久就晋升为受聘公司的市场部经理。敢于创新,勇于开拓的“东海精神”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对装饰行业感兴趣的他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前景,随后辞职创业。
创业并非一帆风顺,他一开始就遇到困难。“学的是物流管理,跨行业做装饰,当时一窍不通,拼命学才掌握专业知识,摸到创业门槛。”刘佳明说,亲朋好友并不支持他创业,认为他撑不了半年,但学校并不这么认为,老师们支持他,希望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创业之初,刘佳明经常向学校求援,老师们给他出了不少点子。2013年底,公司终于成立。除了言语鼓励,学校老师还用实际行动帮助他度过难关,这令他非常感动。慢慢地,公司的业务量逐渐增多,每年的营业额达到700万元。
现在刘佳明从母校招聘了好几个毕业生,他还计划明年在集美开设分公司。刘佳明说,公司发展得这么好,他首先要感谢的是学校。刘佳明如今已是学校的创业导师,经常回到学校,与学生分享创业的经验、教训,让有志于创业的师弟师妹少走弯路。 (本文转载自海西晨报)